扳片是瓜片品質形成的重要步驟。不同采摘季節的鮮葉,老片、嫩片和茶梗的含率也不同。據1978-1980年在金寨齊云大隊和鮮花大隊統計,春茶期間,各種葉片的含率變化范圍是:嫩片20%-50%;老片30%-50%;茶梗含率變化較小,多在25%-30%左右。扳片的效率很低。一般每人每小時只扳鮮葉0.75-1千克。傳統的炒制方法是根據鮮葉老嫩,采用不同的鍋溫、投葉量和各種手法,高溫殺青,炒、揉、拍結合,邊殺青、邊造型、邊干燥,緊密銜接,一氣呵成。同一批鮮葉扳片后的老片和嫩片分別加工。炒鍋口面直徑650-700毫米,深250-280毫米,傾斜安裝在灶上,前傾角400-450。炒鍋前沿離地高300-400毫米,便于坐在小凳上操作。
炒制分"生"和"熟鍋"造型和干燥。"生鍋",待殺青基本完成即掃入"熟鍋"造型和干燥。"生鍋"溫度以鮮葉落鍋有炸芝麻的噼啪聲為適度。炒制嫩片,鍋溫要高,炒制老片,鍋溫則宜銷低。每次投葉量嫩片25-50克,中等片50-100克,老片也不超過250克。炒制用的炒把有二種。炒制嫩片的把子較小,用高粱穗或細軟的竹枝扎成。老片炒把較大而硬,多用較粗的竹枝扎成。
烘焙分毛火、小火和老火。歷來農戶只烘毛火,出售毛火茶。小火、老火集中在茶行或采購站進行。毛火茶隔置一二天后,烘小火,小火茶隔置一二天后甚至三五天才烘毛火,以保證茶葉烘到足干。
烘焙工具為竹編的大烘籠(當地稱抬籃)。直徑約1200毫米,籃頂高750-800毫米;\下用磚塊圍成圓圈,內裝筑緊的木灰,稱火推子很大,每攤用炭都在50千克。小火和老火的火推子很大,每攤用炭都在50千克以上。烘房地面要鋪竹席,供翻烘接茶末用。
。1) 毛火:炒制的濕壞要及時上烘。一般夠一籠就烘。老片、嫩片分別進行。嫩片含水率較高,要薄攤。每籠推葉不超過1.5千克,老片可稍厚。一般隔二三分鐘翻一次,毛火的烘焙程度要求大干小潮(老片要干些,嫩片要潮些)。一般烘到八成至八成半干。晴天可稍潮,陰雨天要干些。
老片、嫩片分別烘好毛火即混在一起,揀去黃片、漂葉、紅筋、老葉和其他雜質,即可出售。
。2) 小火:收購站收進的毛火茶坯 ,多在當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烘小火。每籃攤茶2.5-3千克,火溫不能太高,要勤翻。烘小火一般一個火攤配二只烘籃四人操作,也有配三籃六人的。每二人抬一烘籃,在火攤上罩一下(二三秒鐘)就抬走。再將另一籃抬到火推上照樣烘一下,輪流交叉進行。每籃茶要在米攤上烘四五十次。每烘一次翻烘一次。直烘到九成干。
。3) 老火:老為的火溫比毛火和小火為高,而且力求均勻。所以火攤子較大。木炭要一根根排齊擠緊。起火后盡是不露火苗。老火每籃攤茶3-4千克。每個火攤可配二三只烘籃。每籃茶要罩烘五六十次,甚至七十次。掌握罩烘次數的原則是:晴天少、雨天多;嫩茶少、老茶多。
老火烘到葉片表面上霜,手捏成粉末即可下烘(含水率低于5%)。烘得過度,湯色發黃,老火不足,香低味淡,且有青氣。
六安瓜片的貯存,與品質的高下密切相關。要求干燥密封。目前,普遍采用鍍鋅鐵皮茶桶包裝。每桶裝干茶25千克左右。老火茶下烘后趁熱踩桶,用錫焊封。
六安瓜片傳統采制工藝,全程手工操作。據1981年六安縣農業局熊海琴等在獨山測試,從鮮葉采摘到制成干茶,一個勞動力平均每天只能生產0.5千克片茶。為了解決工效低的矛盾,1958年六安縣獨山農技站在同興寺試制鍋式炒片機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1976年六安地區外貿,科技和農業部門,會同安徽農學院茶業系等單位,開展了"六安瓜片生產機械化"研究。課題由莊維之主持。1977年研制出皖西401瓜片炒制機,1978年又研制出皖西402型瓜片炒制機,并在產區進行了生產實驗和技術鑒定。扳片機和烘干機的研制也有初步成果。1979年六安縣土產公司與六安縣農機一廠聯合研制圓筒式炒片機,并在部分產區示范推廣。
1980年春,安徽省科委下達了《六安瓜片工藝改革》研究課題,由安徽農學院田興安主持,六安縣農業局熊海琴、周家齊等參加六安實驗茶場具體承擔試驗任務。這項試驗課題根據瓜片在制造過程中形質轉化的規律,并運用現有制茶機械,實現了制茶過程的機械化,機械化生產 工藝流程為:鮮葉攤放→滾炒殺青(兼做形)→烘干機烘干(兼定形)→機械脫梗分級→遠紅外烘焙拉小火→遠紅外烘焙拉老火→成品茶。該試驗課題在獨山實驗茶場經過三年研究試驗和生產考核,1983年進行了預備鑒定,1984年5月6日在金寨縣響洪甸水庫賓館通過了省科委科技成果鑒定,并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四等獎。
六安瓜片產區茶樹品種大部分是以種子繁殖的灌木型本地群體品種,群體類型較為復雜。據1981至1993年安徽省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,片產區中有代表性的六安獨山、金寨青山、霍山棋江三個調查點分析,茶樹品種組成比例以中葉型為主,占67.4%,大葉型占14.5%,小型占18.1%。中葉型群體茶樹,其中橢圓種(群眾稱大瓜子種)占56%,小瓜子種占24%,其次為大柳葉,小柳葉種。
采制六安瓜片的主體花樹品種為六安獨山雙峰中葉種,也俗稱大瓜子種。該品種分布在六安獨山、同興寺、石婆店、龍門沖;金寨齊山、鮮花、響洪甸等地,種植面積約1000公頃。中葉種屬橢圓形(葉片長9.85厘米,寬3.69厘米,長寬比值2.66),分枝密,育芽能力強,發芽整齊,春茶萌動期3月30日,1芽3葉開展期4月22日,活動積溫434℃,百芽重64.7克。 葉片上斜著生,鋸齒粗而鈍,葉色黃綠,葉面稍隆起,葉脈6-7對,葉身內折,抗旱抗寒較強,產量中等。1982年測定化學成分;多酚類25.68%,水浸出物40.54%,兒茶素總量14.27%,氨基酸總量4.27%。1982年利用該品種炒制瓜片,經安徽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審評:外形大小勻整、色澤翠綠,起霜有潤;內質香味濃醇持久,滋味鮮醇回甜,湯色嫩綠明亮,葉底綠尚亮。1949年,片茶產區曾從省內外調進茶籽進行直播,開辟新茶園,經多年實踐,適制性仍不及獨山中葉種。目前,六安獨山中葉種是采制六安瓜片主要當家品種。